材料检测
一、测试目的
评估螺栓连接在动态振动环境下的防松性能,检测螺栓预紧力随振动时间的衰减规律。
对比不同防松工艺(如弹簧垫圈、螺纹胶、防松螺母等)的实际效果,为工程应用选择合适的防松方案。
二、测试基本原理
螺栓连接的松动本质是预紧力在振动载荷下逐渐衰减的过程。
当外部振动频率与连接系统的固有频率接近时,螺栓与被连接件间会产生微小滑移,导致螺纹副或接触面摩擦力下降,预紧力随之减小。
测试通过模拟实际工况的振动条件,监测预紧力变化,分析松动机制。
三、测试装置与器材
振动测试台:可调节振动频率、振幅和方向(如垂直、水平振动),支持正弦波、随机波等多种振动模式,需满足测试所需的载荷范围。
螺栓连接试件:包含被连接件(如钢板、型材)、待测螺栓(按实际工况选择规格和材料),以及不同类型的防松组件(若对比防松方案)。
预紧力测量工具:如扭矩扳手(初始加载用)、压力传感器(嵌入螺栓或被连接件中,实时监测预紧力),或通过应变片测量螺栓形变间接获取预紧力。
数据采集系统:同步记录振动时间、振动参数(频率、振幅)及预紧力数值,支持实时曲线绘制和数据导出。
辅助工装:用于固定试件在振动台上,确保振动载荷有效传递至螺栓连接点,避免工装自身振动干扰测试结果。
四、测试步骤
试件装配与初始加载:
按设计要求安装螺栓和被连接件,根据工况选择是否添加防松组件(如测试不同方案,需分组对比)。
使用扭矩扳手按标准扭矩(如螺栓屈服强度的 70%-80%)施加预紧力,确保每组试件的初始预紧力一致。
振动测试参数设定:
根据实际应用场景(如汽车发动机、工程机械等)确定振动条件,例如:频率范围 10-200Hz,振幅 0.1-1mm,或按行业标准(如 ISO 898-1)设定循环振动程序。
启动振动台,先以低振幅预热运行 5-10 分钟,观察系统是否稳定,无异常异响。
预紧力实时监测:
振动过程中,通过压力传感器或应变片实时记录预紧力变化,每隔固定时间(如 10 分钟)采集一次数据,或连续记录形成动态曲线。
当预紧力衰减至初始值的 50%(或行业规定阈值)时,视为螺栓松动,停止该组测试并记录振动时间。
多工况对比与重复测试:
对不同防松方案的试件分别进行测试,保持振动参数一致,对比各方案的预紧力衰减速度和松动时间。
每组测试重复 3 次以上,取平均值以减小偶然误差,分析数据离散性是否由装配或振动台精度导致。
结果分析与评估:
绘制 “预紧力 - 振动时间” 曲线,对比不同方案的防松效果,重点关注预紧力衰减速率和临界松动时间。
拆解松动后的试件,观察螺纹表面磨损情况、防松组件的变形或失效模式(如弹簧垫圈开裂、螺纹胶失效等),分析松动诱因。
五、注意事项
试件装配时需保证被连接件表面平整、清洁,避免因杂质或形变导致初始预紧力不均匀。
振动台的夹具需牢固固定试件,防止测试过程中试件移位或工装共振,影响振动传递效率。
预紧力测量工具需定期校准,确保数据精度;若使用应变片,需做好防潮和屏蔽处理,避免信号干扰。
对于高频率或大振幅的测试,需控制振动时间间隔,防止螺栓因过热(摩擦生热)导致材料性能变化。
通过该测试,可量化评估螺栓连接在动态载荷下的可靠性,为机械设计中防松方案的选型、螺栓预紧力的优化提供实验依据,避免因螺栓松动引发的结构失效或安全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