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检测
红外谱学检测(又称红外光谱分析)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来分析其分子结构、化学成分及化学状态的一种光谱分析技术,广泛应用于化学、材料、生物、医药等多个领域。
其核心原理是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时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,形成特征吸收谱带,通过解析谱带的位置、强度和形状,可实现对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。
一、基本原理
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,原子间的振动(如伸缩振动、弯曲振动)具有特定的频率,当红外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频率相同时,分子会吸收该频率的光,从低振动能级跃迁到高振动能级。
不同分子的化学键类型、原子种类及空间结构不同,振动频率存在差异,因此会产生独特的 “红外指纹”—— 红外光谱。
官能团区与指纹区:红外光谱通常分为两个区域:
官能团区(4000~1300 cm⁻¹):主要对应分子中官能团(如 O-H、N-H、C=O、C=C)的伸缩振动,谱带特征性强,可用于识别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。
指纹区(1300~400 cm⁻¹):对应分子的弯曲振动及部分单键伸缩振动,谱带复杂但具有高度特异性,如同人的指纹,可用于区分结构相似的化合物(如同分异构体)。
二、主要检测类型与技术
根据检测原理和应用场景,红外谱学检测可分为多种类型,常见的有:
1.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
这是目前最主流的红外检测技术,通过干涉仪产生干涉光,经样品吸收后得到干涉图,再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干涉图转换为红外光谱。相比传统色散型红外光谱,FTIR 具有扫描速度快、灵敏度高、分辨率高(可达 0.1 cm⁻¹)等优势,适用于绝大多数固体、液体、气体样品的分析。
2.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(ATR-FTIR)
通过全反射原理,让红外光在样品表面发生多次反射,仅检测样品表面的吸收信号。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制备(如压片、溶解),可直接分析固体(如塑料、纤维)、液体(如油污、涂料)甚至半固体(如凝胶、生物组织)的表面成分,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分析、无损检测等领域。
3. 显微红外光谱(Micro-FTIR)
将红外光谱与显微镜结合,可对样品的微小区域(微米级)进行分析,实现 “光谱 + 形貌” 的同步观察。适用于分析不均匀样品(如复合材料中的不同相、污染物颗粒、生物组织切片中的微小结构),在失效分析、法医鉴定等领域作用显著。
4. 红外联用技术
气相色谱 - 红外联用(GC-FTIR):结合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和红外光谱的定性能力,可对复杂混合物(如有机溶剂、挥发性有机物)中的各组分进行结构鉴定。
热重 - 红外联用(TG-FTIR):在样品热分解过程中,同步记录质量变化和逸出气体的红外光谱,用于分析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分解产物成分。
三、核心检测内容
1. 定性分析
通过比对样品红外光谱与标准谱库(如 Sadtler 红外谱库)中的特征峰,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或官能团:
官能团识别:例如,O-H 键在 3600~3200 cm⁻¹ 有强宽峰,C=O 键在 1750~1650 cm⁻¹ 有强吸收,C-O 键在 1300~1000 cm⁻¹ 有特征峰,可据此判断分子中是否存在羟基、羰基、醚键等。
化合物鉴定:对于纯物质,其红外光谱的指纹区谱带具有唯一性,通过与标准谱图比对,可确定化合物种类(如区分乙醇和甲醇、聚乙烯和聚丙烯)。
同分异构体区分:结构异构(如正丁醇和异丁醇)或顺反异构(如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)的化合物,因官能团环境不同,红外光谱会出现差异,可通过特征峰位置或强度区分。
2. 定量分析基于朗伯 - 比尔定律,通过测量特征峰的吸光度,计算样品中某组分的含量:
选择目标组分的专属特征峰(不受其他组分干扰),如分析水中乙醇含量时,可利用乙醇中 C-H 键的特征峰(2970 cm⁻¹)。
适用于混合物中已知组分的定量,精度虽不及紫外光谱或色谱法,但操作简便,无需复杂前处理。
3. 结构与状态分析
分子构型与构象:例如,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和船式构象在红外光谱中会呈现不同的 C-H 振动峰,可用于分析分子的空间结构。
结晶度与晶型:聚合物(如聚乙烯)的结晶区和非晶区在红外光谱中存在特征峰差异,通过峰强度比可计算结晶度;
药物的不同晶型(如阿莫西林的 α 型和 β 型)也可通过红外光谱区分。
氢键作用:分子间或分子内氢键会使官能团的振动峰发生位移(如乙醇形成分子间氢键后,O-H 峰从 3640 cm 移至 3350 cm,且峰形变宽),可用于分析氢键的存在及强度。
四、样品要求与前处理
红外光谱检测对样品适应性强,固体、液体、气体均可分析,前处理简单:
固体样品:可采用压片法(与 KBr 混合压成薄片)、糊状法(分散在石蜡油中)或直接涂片法(适用于薄膜、纤维),需避免样品中含有水分(水会在 3400 cm⁻¹ 和 1640 cm⁻¹ 产生强吸收,干扰分析)。
液体样品:常用液体池法(将样品注入石英或氯化钠池),挥发性液体需使用密封池,粘稠液体可直接涂在盐片上。
气体样品:使用气体池(长光路,通常 10~100 cm),通过减压或加热使气体进入池内,适用于分析挥发性有机物或气体污染物。
五、应用场景
化学与材料领域: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、分析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(如塑料、橡胶的种类鉴别)、检测材料中的添加剂(如塑料中的增塑剂、抗氧化剂)。
医药领域:药物成分分析(如中药材的真伪鉴别)、药物晶型研究、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(通过酰胺键的特征峰研究蛋白质的 α- 螺旋、β- 折叠结构)。
环境监测:检测水体或空气中的污染物(如石油类物质、挥发性有机物、农药残留),通过特征峰快速识别污染物种类。
食品与农业:分析食品中的成分(如油脂的饱和度、糖类的结构)、鉴别食品添加剂(如防腐剂、色素)、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或真菌毒素。
六、注意事项
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扰: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会在红外光谱中产生吸收峰(如 H₂O 在 3400 cm⁻¹、1640 cm⁻¹,CO₂在 2360 cm⁻¹、667 cm⁻¹),检测时需使用干燥氮气吹扫样品室,或扣除背景光谱消除干扰。
样品厚度与浓度:样品过厚或浓度过高会导致吸收峰饱和(平头峰),无法准确分析;过薄或浓度过低则信号弱,需调整样品量或光路长度。
谱图解析的复杂性:混合物的红外光谱是各组分谱图的叠加,需结合分离技术(如色谱)或化学计量学方法(如偏最小二乘回归)解析;
部分官能团的特征峰可能重叠(如 C=O 和 C=C 峰接近),需结合其他谱学技术(如拉曼光谱)辅助判断。
红外谱学检测凭借快速、无损、无需复杂前处理等优势,成为物质结构分析和成分鉴定的重要工具,在科研与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