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检测
合成橡胶作为工业领域的 “弹性基石”,其性能直接影响轮胎、密封件、减震部件等产品的可靠性。
检测需结合材料化学组成、微观结构与实际工况需求,通过多维度测试确保其在高低温、介质腐蚀、动态负荷等场景下的稳定性。
一、成分与结构基础分析
合成橡胶的配方体系与分子链结构是性能溯源的核心:
化学组成定性定量
采用红外光谱(FTIR)分析聚合物主链结构(如丁苯橡胶的苯乙烯含量),热重分析(TGA)测定填料(炭黑、白炭黑)与助剂(硫化剂、防老剂)的占比。
例如丁腈橡胶中丙烯腈含量需通过元素分析(氮元素占比)确认,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耐油性(丙烯腈含量 35% 时耐柴油性能最佳)。
微观结构表征
扫描电镜(SEM)观察硫化胶断裂面的填料分散度 —— 炭黑在胶料中若存在>5μm 的团聚体,会导致拉伸强度下降 10% 以上;
透射电镜(TEM)可分析丁基橡胶的交联密度,理想交联点间距应控制在 20~30nm,间距过大则气密性下降。
二、力学性能与形变测试
模拟橡胶制品的实际受力状态,验证弹性、强度与抗疲劳能力:
拉伸与撕裂性能
用哑铃型试样在 23℃±2℃环境下测试,拉伸强度需≥15MPa(通用型丁苯橡胶),断裂伸长率≥300%。
撕裂强度测试采用裤型试样,密封条用三元乙丙橡胶(EPDM)的撕裂强度应≥25kN/m,否则易在安装时出现边缘开裂。
压缩永久变形试验
将试样压缩 25% 并置于指定温度(如 125℃×70h),恢复率需≥70%(密封件用氟橡胶要求≥85%)。
试验后若变形量超过 30%,可能导致密封失效 —— 例如汽车发动机油封用丙烯酸酯橡胶,在 150℃×1000h 条件下的变形量需≤20%。
动态疲劳测试
通过屈挠试验机(频率 50Hz,振幅 ±15°)进行 10 万次循环,试样表面不得出现深度>0.5mm 的裂纹。
轮胎胎面用顺丁橡胶需通过 50 万次屈挠试验,若出现早期龟裂,可能是分子链支化度不足或抗氧剂添加量不足。
三、环境适应性与耐介质检测
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气候、介质侵蚀等挑战,进行针对性验证:
耐温老化性能
在老化箱中进行高温(如 180℃×72h)或低温(-40℃×24h)处理,老化后丁腈橡胶的拉伸强度下降率需≤25%,硅橡胶则要求在 200℃×1000h 后强度保持率≥60%。
低温脆性测试(GB/T 1682)中,试样在 - 50℃下冲击时不得出现断裂。
耐液体介质侵蚀
将试样浸入机油、酸液或溶剂中(如 ASTM No.3 油,100℃×72h),体积变化率需控制在 - 5%~+15%(体积缩小可能导致硬化,膨胀过度则强度下降)。
例如耐汽油胶管所用丁基橡胶,浸泡 93# 汽油后重量变化率应≤+20%,且表面无溶胀分层。
耐候与臭氧老化
氙灯老化试验(模拟紫外线与雨水,500h)后,彩色橡胶制品的色差 ΔE≤3;臭氧老化(50pphm 臭氧,40℃×72h)时,试样表面不得出现肉眼可见裂纹 —— 门窗密封条用 EPDM 需通过 500pphm×1000h 的严苛测试,以抵抗大气臭氧侵蚀。
四、特殊功能与行业标准
不同品类合成橡胶需满足差异化功能需求:
导电与阻燃橡胶
抗静电橡胶的表面电阻应控制在 10⁶~10⁹Ω,煤矿用输送带橡胶需通过垂直燃烧试验(UL94 V-1 级),燃烧时滴落物不得引燃脱脂棉。
医用与食品级橡胶
硅橡胶医用制品需通过 ISO 10993 生物相容性测试(细胞毒性、致敏性、热原),氯乙烯橡胶接触食品时的迁移量需≤0.01mg/dm²(以重金属计)。
检测标准体系
通用性能遵循 GB/T 528(拉伸测试)、GB/T 3512(热空气老化);行业标准如轮胎用橡胶参考 GB/T 8170(性能公差),航空用氟橡胶遵循 GJB 128A(耐介质与真空性能)。
通过从分子结构到宏观性能的系统检测,合成橡胶的质量数据可直接指导配方优化(如调整交联剂用量改善耐热性)与失效分析(如龟裂源于抗臭氧剂不足),为高端制品的可靠性提供科学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