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检测

轨道交通材料烟密度测试

更新时间:2025-07-25点击次数:

轨道交通材料烟密度测试.png

轨道交通材料烟密度测试是评估轨道交通车辆(如地铁、高铁、轻轨)所用材料(如内饰、座椅、地板、电缆等)在燃烧或高温条件下产生烟雾浓度的关键检测项目,直接关系到火灾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安全(浓烟会阻碍视线、引发窒息)。

以下从测试目的、核心参数、测试方法、流程及标准等方面详细说明:

一、测试目的

保障火灾逃生安全:轨道交通车辆空间封闭,火灾时材料燃烧产生的浓烟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(烟雾中的有毒气体和能见度降低会阻碍疏散)。

测试烟密度可评估材料燃烧时的产烟特性,确保材料在规定范围内产烟。

符合法规要求:各国轨道交通行业对材料烟密度有严格强制标准(如中国 GB 5135.1、欧盟 EN 45545),测试是产品准入的必要条件。

优化材料选型: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烟密度数据,指导企业选择低烟材料(如阻燃型塑料、耐火织物),降低火灾风险。

二、核心测试参数

烟密度等级(Smoke Density Rating, SDR):

定义:材料燃烧或受热时产生烟雾的光学密度积分值,以 0-100 表示(0 为无烟,100 为完全遮光)。

意义:SDR 值越低,材料产烟量越少,火灾时能见度越高。

最大烟密度(Maximum Specific Optical Density, Dm):

定义:测试过程中烟雾达到的最大光学密度(反映烟雾浓度峰值),通常需记录达到峰值的时间。

产烟速率:烟雾浓度随时间的上升速度,速率越快说明材料燃烧时烟雾扩散越迅速,对疏散威胁越大。

测试环境:根据场景分为 “有焰燃烧”(明火点燃)和 “无焰燃烧”(高温辐射引燃,如 1000℃热辐射),分别模拟不同火灾阶段的产烟特性。

三、主要测试方法

轨道交通材料烟密度测试以光学测量法为核心,通过测定光线穿过烟雾后的衰减程度计算烟密度,主流方法有两种:

1. NBS 烟箱法(适用于多数固体材料)

原理:将样品置于密闭烟箱中,通过电加热器或明火点燃,用光源(如激光)照射烟雾,另一侧的光电探测器测量透光率,根据透光率衰减计算烟密度。

设备:NBS 烟密度计(容积约 0.5m³ 的密闭箱体,含燃烧系统、光学测量系统、温度控制系统)。

适用材料:塑料、橡胶、织物、木材等固体材料,是轨道交通内饰材料的常用测试方法。

2. 单室法(适用于电缆等管状材料)

原理:针对电缆等长条形材料,将其水平固定在圆柱形燃烧筒中,用火焰或热辐射引燃,通过轴向光学系统测量烟雾浓度,更贴合电缆燃烧的实际场景。

标准依据:如 GB/T 17651(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测定)。

四、测试流程(以 NBS 烟箱法为例)

1. 样品准备

取样:从材料不同部位截取代表性样品(如内饰板取 3 块 100mm×100mm 的试样,厚度不超过 25mm),记录材料类型、厚度、表面处理(如涂层、镀层)。

状态调节:将样品在(23±2)℃、相对湿度(50±5)% 的环境中放置 24 小时,消除环境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。

2. 设备准备

校准烟箱:用标准中性滤光片校准光学系统(确保透光率测量误差≤±2%),检查燃烧器(如丙烷火焰)的流量和温度稳定性。

设定测试条件:根据标准选择 “有焰燃烧”(火焰直接点燃,如丙烷火焰高度 40mm)或 “无焰燃烧”(1000℃热辐射板,无明火),并设定测试时间(通常为 10 分钟)。

3. 燃烧与产烟测试

将样品固定在烟箱内的样品架上(距离光源和探测器光路中心 150mm),关闭烟箱门,确保密闭。

启动测试:

有焰燃烧:点燃燃烧器,使火焰垂直或倾斜接触样品表面,同时启动光学测量系统,每 15 秒记录一次透光率。

无焰燃烧:启动热辐射板,使样品在高温辐射下分解产烟,同步记录透光率变化。

测试期间实时监测烟箱内温度(避免温度过高影响光学系统)和压力(保持微正压,防止烟雾泄漏)。

4. 数据计算

根据透光率(T)计算光学密度(D):D = log₁₀(100/T)(透光率越低,光学密度越大,烟雾越浓)。

计算烟密度等级(SDR):对测试时间内的光学密度进行积分,按公式换算为 0-100 的等级(公式:SDR = (∫Ddt / 1000) × 100,积分时间通常为 600 秒)。

记录最大烟密度(Dm)及对应的时间(如 30 秒时达到 Dm=50)。

5. 结果判定

对比测试结果与标准限值(如中国 GB 5135.1 规定,轨道交通车辆内饰材料有焰燃烧 SDR≤75,无焰燃烧 SDR≤100),判定材料是否合格。

四、相关标准

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材料烟密度标准差异较大,核心标准如下:

标准体系 标准编号 / 名称 适用场景 关键限值(有焰燃烧 SDR)

中国国家标准 GB 5135.1-2019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 1 部分:洒水喷头》(关联材料测试) 地铁、高铁车辆内饰 ≤75(多数内饰材料)

中国铁道标准 TB/T 3138-2018《动车组用内装材料阻燃技术条件》 动车组内饰(座椅、地板) ≤50(关键区域材料)

欧盟标准 EN 45545-2《铁路应用 铁路车辆的防火保护 第 2 部分:材料和元件的防火要求》 欧盟成员国轨道交通车辆 根据风险等级(HL1-HL3),SDR≤60-90

国际标准 ISO 5659-2《塑料 烟雾生成 第 2 部分:单室法测定光密度》 塑料类轨道交通材料 按产品类型规定,通常≤80

五、注意事项

样品代表性:

复合材料(如多层织物、涂层板材)需整体测试,不可拆分(拆分可能改变燃烧产烟特性)。

样品厚度需与实际使用一致(厚度增加可能导致产烟量上升)。

设备校准:

光学系统需每周校准(灰尘或烟雾残留会影响透光率测量),燃烧器火焰高度需用标尺定期核查。

烟箱需定期清洁(残留烟雾颗粒会污染下次测试),必要时用酒精擦拭内壁。

环境控制:

测试环境温度需稳定(23±5℃),避免气流干扰烟箱内烟雾分布(测试时关闭通风设备)。

燃烧用气体(如丙烷)纯度需达标(纯度≥95%),杂质可能影响燃烧效率和产烟量。

安全防护:

测试需在通风橱内进行,操作人员佩戴防毒面具(烟雾可能含氯化氢、氰化氢等有毒气体)。

烟箱需配备防爆玻璃和紧急停止装置,防止燃烧失控。

六、应用场景

车辆内饰:座椅面料、顶棚、侧壁板、窗帘等,这些材料直接暴露在火灾中,是产烟的主要来源。

电缆材料:车内电线、电缆的绝缘层(如聚氯乙烯),燃烧时不仅产烟,还可能释放有毒气体,需同时满足低烟和低毒要求。

结构材料:地板、行李架、扶手等,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烟,影响疏散通道能见度。

通过轨道交通材料烟密度测试,可严格管控材料的产烟特性,为车辆火灾安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,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时的烟雾危害,保障乘客生命安全。